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1-04 18:33:31
【必备】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

【必备】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即课本第13至15页例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和笔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数学解决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600箱,这么多我也只运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12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有的同学想:6个十÷3=2个十=20x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20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想:24个十÷3=8个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1、口算:

90÷3=3080÷2=4015÷5=3270÷9=30

900÷3=300800÷2=400150÷5=30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

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15页“做一做”第1题

一排有10只蜂蜜,有这样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间房,平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间房子住20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17页练习三第1、2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结束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例1和例2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摆小圆片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在小圆片的帮助下,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简析: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6至37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 ……此处隐藏1738个字……率,满足题目条件的直线就是图上的这两条直线,左边这条直线的方程

是,右边直线的方程为

(设计意图:例1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环节4、拓展提高

另解:(1)因为l:y=a(x-1)+4过定点N(1,4)

N与圆心C(2,4)相距为1

显然N在圆C内部,故直线l与圆C恒相交

(2)在y=ax+4-a中,a为斜率,当a=0时,l过圆心,

显然弦AB的最大值为直径的长,等于6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5、应用演练

练习1、

2、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

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环节6、归纳小结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几何法: 代数法 :

1、确定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r 1、把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

2、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3、判断d与圆半径r的大小关系 3、求出△的值

d>r,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

d=r,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d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作业:

3.已知⊙C:(x-1)2+(y-2)2=2,P(2,-1),过P作⊙C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基础题,为了复习巩固这节课的内容,第3题是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环节6、课后反思与点评:

1、新的课标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作为独立的章节,说明新课标对这节内容要求有所提高。

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防止计算量过大,一般采取几何的方法,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是以后处理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掌握好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如:弦长的求法、圆的切线方程求法以后还要补充。

4、用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必求出方程组的解,利用根的判别式即可。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的观察课文插图,能看图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2、理解句子意思,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

3、会用“谁怎么样,把什么轻轻地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第六句,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读法、练习法

教具:挂图打字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看(听)话写词语。

曹红蹲下去辫子绸带绑踩实

2、用词语说句子。

轻轻地

二、读句子

流畅地朗读,读出词语之间、分句之间的停顿。

1、慢慢读

2、提速读

3、常速读

4、流畅地读

三、讲句子

1、图解句意。看图读句子,把写图意的句子画出来。

(1)看图1、一、二句

(2)看图2、三、四、五句

(3)看图3、六句

想象第七句

2、讲解句意。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1)、一天,曹红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概括成“四素句”——一天,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去。

概括成“三素句”——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或一天,曹红上学去。

概括成“两素句”——曹红上学去。

(2)、曹红走过玉米地,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五素句”——曹红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四素句”——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试着概括成“三素句”:

(4)、一松手,玉米又倒下去了。

试着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5)、怎么办呢?

(6)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就很快地解下绸带,再扶起玉米,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

a.看图3,写出写图意的句子: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b.补充分句(根据图画和句子中带点的词推想):

(),

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

c.理解每一分句的意思:

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她想起蝴蝶结。她很快地解下绸带。——她解下绸带。

她扶起玉米。——她扶起玉米。

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她把玉米绑好。

她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她把土踩实。

d.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用下面的连贯动做演示句意。

想起解下扶起用绑踩

·用关联词和动词按先后顺序组成一句话。

关联词动词

想起

就解下

再扶起

用、绑↓

还踩

e.概括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

她把玉米绑好。

(7)、曹红看了看绑好的玉米,理了理辫子,飞快地向学校跑去。概括成四素句:曹红()()()。

概括出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三素句:曹红()(

四、说句子

五、写句子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2)、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走过(),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2、照样子写句子。

(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把()轻轻地()。

()(),把()轻轻地()。

五、板书

8、上学路上

看见??

扶起来

曹红上学去倒下去向学校跑去

《【必备】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