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1-04 12:17:28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已通过系统的学习《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了基本的思维模式。教材借助“小猫观鱼”图,引出了:“13-8”和“13-5”两道题目作为《十几减几》的学习重点,并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展示了多种算法。纵观教材的设计,其意图十分明显,即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想加做减”的方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渗透了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转化思想,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经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并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究,寻求算法;三、类推迁移,应用算法;四、归纳总结,完整认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特别是接近学生生活的原生态背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对教材的主题图进行了处理改造。在新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画情景:星期天,猫妈妈从超市买来了13根火腿肠(1包10根和3根)。小猫咪高兴地说:妈妈,我要吃8根。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板书:13-8,并提出问题:想一想,13-8怎么算?这一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原型与思维支撑。

(二)自主探究,寻求算法

当问题提出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不再是“零”起点,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更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1.探究算法

为了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提供时空的保证,即将课堂上一定量的时间还给学生,用于他们的自主探究。其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多样的学习材料,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要求,可以要求学生:

(1)你可以想一想,直接计算;

(2)你可以看看情境图,想一想再计算;

(3)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4)你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不同策略的提出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学习的平台,促使了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而且为丰富学生的计算方法并探寻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供了可能,从而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2.展示算法

在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后,我将进行不同算法的展示:

(1)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方法。

(2)集体交流汇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预想学生汇报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问题:13-8=5你是怎么算的? A、直接数数,逐一递减。 B、破十法:10-8=2,2+3=5 C、想加做减:8+5=13,13-8=5 D、平十法:13-3-5=5 E、其他:13-10=3,3+2=5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适时板书加以展示,同时对各种算法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使学生在体会算法多样性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点拨算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在不刻意统一算法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借助情境图或小棒进行重点展示:破十法和平十法。这样处理是因为学困生本身对于20以内的加法掌握得不是很熟练,运用想加做减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而平十法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和学习;其次,在后面学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时,其思维的基点是“退一当十”,即运用破十法,也就是说破十法是今后继续学习的思维基础,在本阶段内必须引导学生强化理解。

4.对比算法

在学生呈现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他们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呢?让学生借助直观对比、观察思考,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纵深。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思维的沟通,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经历必要的比较、归类的过程中,自觉地做出选择与自我调整。

(三)类推迁移,应用算法 1.尝试运用

在学生探究了13-8=5的算法后,我不再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而是直接提出:13-5该怎么算?让学生借助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向抽象思维提升。在学生计算后,进行交流汇报。此时我提出了3个设问:(1)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2)观察:13-8=5和13-5=8,你发现了什么?(3)你认为“十几减几”该怎么算?这3个问题的设置,一是为了对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二是为了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的意义,三是为了形成“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建立计算模型。

2.巩固应用

利用课本上的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完整认知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鉴 ……此处隐藏11232个字……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2)、第52页出示复习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现在有20吨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产出这种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