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时间:2023-12-28 18:33:23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把《荷塘月色》加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层面的解读我并不赞成。《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过去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就太政治化。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人们就联想到朱自清的“颇不平静”是因为动荡的时代。作者赞美荷花和明月,也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是对文学性与审美能力的一种扼杀。我认为,解读《荷塘月色》,应当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这其中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都容易理解,而亲情美则容易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作者的妻子与孩子,都是以平实温馨自然的方式,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对散文已有一定了解,并且,他们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如《春》、《匆匆》。他们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所领会,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以上论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2)知识与能力目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问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作者营造的四种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也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导入——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而深入人心,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如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把文章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欣赏感知文章,分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二课时: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同时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回忆并收集描写荷花和月光的古诗词。课堂上,我会提问学生收集的情况,让学生分析所收集诗词中荷花或月光的特点。学生收集到的古诗词一定内容各异,表现了各式各样的荷花和月光,而这一点,也方便我引出学习的课题:荷塘月色。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主题贴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有利于温故知新。

导语过后,我接着介绍朱自清简介与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风格,并穿插他不为五都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生动性。了解文人所处的时代,有助于分析文人的作品;若需要解读《荷塘月色》,同样需要对文章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我将向学生介绍这一点,以帮助他们整体感知文章。

2、感知

首先帮助学生识别生字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然后重点分析研究第4、5、6三个自然段,分析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特点。要求:

注意叠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

向学生介绍通感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找出通感的例子。

通感,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请学生思考:通感这种修辞方法在文中主要起一个什么作用?叠词又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用新学习的修辞方法造句,并让学生彼此讨论、评价。

3、品读

继续阅读第4、5、6三个自然段,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并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为下一课时分析作者的感情服务。我将留两个问题给学生:

这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现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技巧?

如果充分阅读了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将巩固前面讨论学习的修辞知识。

4、布置作业

在第4、5、6三个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结合注释与工具,理解文中两首古诗的意思;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作者营造的四种美,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也有别于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

1、检查上一课时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提学生任选自然段背诵;如有学生作业完成不好,要求他继续背诵。

2、赏析

A、分析景物特点。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一定也反映了作者情绪的特点。要求学生回想上一课时分析过的自然段,归纳景物特点,并分析这些景物特点对作者感情的抒发有无帮助。

B、通览全文,分析总结作者营造的四种美。请学生讨论:作者营造了哪些美?可以提示:月光、杨柳、荷叶等意象,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并分析每一类美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我的课堂上,我将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讨讨论、发言的机会,这将锻炼学生思考、表达两方面的能力。

C、和学生一起学习、赏析《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的字面比较难懂,但注释很多很详细,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并不难。

3、讨论

经过对文章的继续分析,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文章在写完月下荷塘、荷塘上的的月光、荷塘四周后,为什么还要写采莲?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三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答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对每一种答案,我们都应该鼓励。应该让学生知道,文学批评是允许见仁见智的。无论怎样的答案,只有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可以自圆其说,就值得鼓励。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教师也应当把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交流。

4、拓展与延伸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我会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讨论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

5、布置作业

学习朱自清运用语言的特点,作一段3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继续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在三个讨论中任选其一,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字数不限;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