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3-11-10 15:45:21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九篇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ne—

还原剂+氧化剂

负极正极

氧化还原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探究

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

聆听,思考

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Zn+2H+=Zn2++H2

负极正极

反应反应

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

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

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

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

思考。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

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

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

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

书写电极反应

负极:

Zn—2e—=Zn2+

正极:

2H++2e—=H2↑

培养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

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

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

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

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

拓展应用

课堂练习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

课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

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

在家中组装原电池

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

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

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

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学简单 ……此处隐藏14958个字……>[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化学说课稿 篇9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下面进入整节课过程说明。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