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的心得体会1时间犹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青春已逝、时间已消。在时间飞快流逝间,掐指一算,我踏入小学教师这一行列已有17年。17年的教学生涯,我伴随着教育改革走过了教育事业的风风雨雨……
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上课”简单地说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后来我对这一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入了一新的名词——“课改”,回首我们_县教育改革路,几多感慨几多快乐,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我的心灵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磨练,尽情体验着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种种希望与激动,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小插曲,也曾有过不少关于我的教学故事呢!下面就教育改革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吧。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记得刚踏入教师行列时,我是在村小学教学的,对教学一脸茫然的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有经验的老校长。老校长满脸微笑的对我说:“小梁,你不用紧张,上课很容易的,老师讲学生听就行,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就能上好课。”这样的教学思想一直跟随了我几年。但是随着新课改浪潮的袭来,再加上我来到了中心校上课后,使我立即觉得自己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育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师要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为了让我县所有老师都迅速转变角色,教育局组织了许多培训,如新课标培训,参与式教学培训等,通过参加这些培训,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课堂就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更好的体现这一课改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多提问这些学困生,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慧眼识泰山”——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
当好一名小学老师并不容易,不仅要有一双鹰一般锐利的慧眼,还要有一对兔一样灵敏的耳朵,才能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自己的观察随时按需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警察”的角色,时刻抓出课堂上一些不听课的“不法分子”。因为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是长久的,虽然他不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或搞小动作的习惯还是有的。此时,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然有一小部分钻空子,课堂上松懈,这些问题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高效性,整个课堂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种现象发生。
2、“学得方法,受益终生”——做好学习指导
(1)奖励诱惑,激励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指导。比如,这个学生的坐姿有进步,这时你就要给予肯定及鼓励。有时还要增加辅助激励指导,这种辅助指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我刚接手低年级的教学时,没有摸索出低年级的孩子的特点,因此课堂上学习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一次我有幸参加_县举办的“小学低年级教学管理工作会议”,聆听了县第一小学甘泉老师的班级管理做法,觉得她的做法可以效仿。回来后我就在学习园地后面制作了班级“成长果园”,每个学生都有一颗用海绵纸剪成的苹果树,只要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好,就奖励一个苹果图案的贴纸贴到苹果树上,犯错误的就扣一颗“苹果”,到月底后再统计谁的“苹果”最多,再另行奖励。自从实行了这样的奖励办法后,学生的课堂纪律很好,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因此,我总结出:低年级的学生是要哄骗的,教师不能吝啬表扬的话语,适当的时候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只有舍得付出,才会有回报。
(2)“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法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在办公室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的话语:“这道题都讲了很多次了,学生还是不懂,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了。”其实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没能掌握方法,一切的教学都是白费的,即使短暂的学会也容易遗忘。因此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比如识字方法的指导,要教会学生根据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这样才能记得牢。
3、“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严抓学生检测关。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已否,检测是的方法。在每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严把学生过关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三、收获教育改革的硕果
我觉得我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加大投入,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媒体开拓了视野,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在提高。孩子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再通过以学定教、以考定学的教学理念,学得快而且透。这都取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完成自己计划内的学习后,便会找出更多的课外知识,练习题等之类的进行补充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更宽了……为了学生成绩的共同提高,我还实行了“一优生带一差生”的合作学习,优生做差生的学习表率,平时检查差生的作业及学习情况,优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督促检查差生的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
四、教育改革给我的启发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明白了两点:把学生教会不如让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往往再怎么完美的一节课也会有一点点的瑕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时有个别学生不够自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改正,学生的学习问题各不相同,在指导时有点力不从心。但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会逐一解决。知识改变命运, ……此处隐藏20775个字……的用力。咂的声音听起来凶巴巴的,很刺耳,很不爽。重来。直到听起来不砸不硬为止。
第3件.,听。节奏是否均匀。有没有滑音,有没有清晰的拍点。长音阶跑动时有没有拖沓。上行渐强时不抢拍,下行渐弱时不拖拍。找到清晰的拍点是关健。这时可以考虑用节拍器帮忙。节拍器的使用要合理,一定不能产生依赖。使用节拍器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没有节拍器的情况下弹奏也能节奏均匀。
第4件,听。力量是否均匀。二指三指一般没有问题(不过二指时有惰性)。大指容易太强,4,5指容易太弱。力量不均匀直接导致声音不均匀。训练过程中尤其要听1,4,5指的声音,由判断声音来指导如何针对练习。该纠缠的地方就是要反复纠缠,看起来好像花多了时间,实则是扫除障碍,长远打算。
第5件,听。双手合的时候是否整齐。双手合奏时两手手指须有相当整齐的触键声音。指尖的感觉和内心的感觉可以与听觉相互配合。一般来说左手跟不上的情况多。左手要有更多的单独练习,使手指能力大概不输于右手,方能做到步伐统一。
第6件.,看。手腕是否平稳。肩,肘,背等部位动作是否多余。是否始终保持同一个高度,同一条线。同一高度,是用来检查手腕有没有上下抖动。同一条线,检查手腕有没有前后耸动(上黑键时尤其注意,主动用手指去够,而不是用手腕来帮忙)。手腕的平稳,简化动作,手指以后快速跑动起来才没有障碍和负担。内心也要有平稳的感觉。逐渐做到保持平稳来自习惯不用看。
看对家长来说一般没有问题。听的话有些家长有一点问题。但我认为要做到会听也不是难事。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听的道理也一样,一开始谁会听得出名堂来?不听,听得少,不动脑子听,当然不会听。听多了,多思考,多作对比。那么耳朵的听力是会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的,不分人,人人均可,只看你是否用了心多多听。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共同进步才行呢。如果没耐性,不用心听,听觉反应麻木迟顿,那么根本就没法做出调整。均匀的问题只能通过听来发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在训练过程中慢慢获得内心对均匀效果的敏感感受力。
音阶琶音的练习,本身较为枯燥。练的过程中只要肯多动脑,多想办法,枯燥中未必就不能找到进步的乐趣。良好的声音,节奏,力量的控制,一旦成了好习惯,那么在“自然,自如,省力,协调,舒服的状态下弹也最均匀的声音,一气呵成”不是难事。这时就尝到甜头了。而且是一生享用不尽。 好的老师在音阶和琶音等基本功练习方面有正确又独到的练习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宁愿多花钱也要找力所能及最好老师的道理之一。节省时间,少花精力,练了不白练---手指能力。花了不白花---银子。
(三)节奏。
啊,节奏可真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你不要说你孩子的节奏没有问题。在你对准确的节奏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之前,任何人都会有节奏问题。尤其是才学不久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比去年更好。比上个月更好。比昨天更好。只有不断地更好,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节奏是音乐表现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不好,音乐肯定不会是好听的音乐。所以从弹第一个音符开始,我们就要开始重视节奏的问题。有些孩子节奏感不好,我觉得并不是孩子本身感觉不好,而是在学琴的过程中,节奏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其实不要说如我这样一般水平的琴童家长,就连好多琴行的钢琴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都得过且过,把关不严,“差不多”就好。恕不知这个“差不多”,隐患是多么的严重和长远!(再次声明一下好老师的关健性和重要性。)
节奏要稳当,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调第一点:节拍。无论是琴童还是家长,学琴之初一定要学会打拍子,音乐问题就是时间问题。时间的比例不正确,则有音无乐。节拍有好些种,要理清他们的时间分配关系。在弹乐曲时,找准拍点,是节奏能否准确的关键。刚拿到谱子,练习一个新的曲子,请不要打开琴盖。在你对曲谱一点都不熟悉的情况下,
切记不要忙着打开琴盖。因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弹。而是唱。请允许我再把这个字写一遍:唱。 通过唱: 1,认清谱号,拍号,调号,临时变音记号。认准各种音符以及休止符。
2,找准拍点,唱出正确节奏的音符。
3,熟悉旋律。
4,搞清楚谱上各种标示记号,如指法及奏法。
5。心里有数,胸有成竹。
6。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7. 培养乐感。真是一举七得。
强调第二点:找准拍点。 首先,看清拍号。如2|4拍。即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那么首先你就要看你想要用几分音符来打拍子。因为对于小初学琴童来说,拍子分得细一点更容易搞清楚音符之间时间关系。假定这时候用八分音符来数拍。那么就变成以8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其次,找准拍点。每一拍的拍点在哪里?这个搞清楚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曲子中有附点,切分,休止符,保留音,倚音,颤音,三连音等等,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和16分音符交替出现,感觉很乱,我们唯一能理清脉络的,就是找到每一拍的拍点,具体落在哪一个音符上?延音上?休止符上?不好记的地方,用笔来帮忙,一边用手或脚打拍,一边认音,一边唱(休止符一定要唱出来),一边找拍点,一边作记号。理清了每一拍,打着拍子唱得顺了,OK,这时你可以打开琴盖啦。心里有数了,学起来就顺手多了!同时也潜移默化音乐在内心的感觉----乐感。当然,不是说唱顺了就一定弹得顺,手指弹奏习惯的养成肯定需要多次的反复练习,先分手,分节,分难点慢慢练习(补充一句,在对乐曲还不是很熟悉时,尽量拒绝从头到尾地练习,而是一句,一节,一段的练),有一定的手指弹奏习惯后再合手练,合手之后又分手,弹不顺的地方强化练习,如此一再反复。慢的东西整顺了,是为细腻和精巧打好基础。不经过动脑的慢练的快速弹奏,很难经得起推敲。两个字:粗糙啊! 唱对了才能弹对。看起来貌似多了一个步骤,实则却是省了好些时间(分手,分节练亦然)!而且通过唱慢慢会获得很自然,很准确的节拍感,以及美妙的音乐旋律感。这可是个大收获啊。 这种方法,正是传说中的离琴唱谱。切记先动脑,后动手的方法要贯穿学琴始终。
强调第三点:手指能力决定了节奏快慢的范畴,切不要盲目地任性地快。声音含糊不清和力量不均匀,快就完全没有意义。所以对节奏的要求始终要控制在自己能较为轻松驾驭的技术能力范围之内。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不要太相信自己内心对节奏的感觉。盲目信赖自己的感觉,以为感觉对了就对了。其实不然。初学阶段在对节奏没有完全把握前,感觉是错的多,对的少。所以弹奏的时候可合理,适当地运用节拍器,检查自己的节奏是否真的准确.(也有老师对节拍器持否定态度的,很可能是因为其学生在节奏上已经基本没什么问题)
强调第四点。节奏的准确还要做到对自然的节拍强弱感。要“追求非均分律动节奏自然舒服的比例”。这类节奏比如:渐慢,渐快,突慢,突快,延长音等。拿渐慢来说,首先要找好渐点。即从哪儿开始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追求恰到好处。其次是怎么渐。所谓渐,就是慢慢来。那就做细一点,一拍一拍地渐慢。呈自然的趋势,使人感觉不到就慢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