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语文教案 篇2内容预览:
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 ……此处隐藏12509个字……。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篝火,那又是什么点燃了这最后一根火柴?
3、理解“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危机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含义:用百折不挠的意志,镇定和大智大勇的聪颖来化险为夷,达到自己拯救自己。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自己拯救自己才是生存的最好态度和最好办法。
教学准备:
火柴、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播放课件: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里突然遇到了暴风雪。
2、将课件的画面停止,试着猜想后面发生的故事?
3、出示实物火柴。在老师板书时跟着书写“柴”字。
4、板书课题:最后一根火柴。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问题。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标记出生字词。
a、交流不理解的字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想什么办法解决?
b、指名小老师书写:“达”,给它找朋友,说句子。
c、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险恶环境和危机产生的语句。
d、结合课件图片和有关情感体验,指导朗读感悟。
2、齐读第二自然段。
我们在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小结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取暖方法有用吗?科考队员到底是怎样渡过难关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复述故事开头。
(科学考察六个队员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然遭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
2、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科考队员是怎样渡过难关的?
二、精读感悟
1、默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标出生字词。
a、检查认读:
岩石跌猛然干枯投遗憾仅点燃上演一幕
肆虐骤然颤抖对峙裹挟心领神会
b、注意加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如何记住它们。
c、在课文中找出危机不断加深的描写。
d、结合课文描写理解词语:“心领神会”“遗憾”
e、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老队长”有什么建议?
f、指名读,点评,齐读。
2、重点指导理解六、七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6自然段。
a、“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他想了些什么?他命令大家怎么做?(命令大家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
相机指导书写:“令”可用熟字加一笔的方法如:今
b、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c、如果你是这个准备划火柴的老队长,你心里怎么想?
2)讨论:
这最后一根拯救生命的火柴是怎样燃烧起来的?
你感觉老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有坚强意志、镇定,聪颖)
3)齐读第七自然段。
这最后一根火柴成功点燃了篝火,拯救了六个人的生命,但是原先火柴盒里有好几根火柴,为什么这最后一根能成功的点燃起来呢?
(火柴是“死物”,人是活的。火柴能够熄灭,也能够点燃,关键在于人怎么使用它。有不放弃希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敢于划燃最后一根火柴。)
三、拓展交流,讨论:
1、课文为什么要用“最后一根火柴”为题?
2、你遇到过什么危机或困境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3、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危机和困境,你应该如何面对?你有多少中生火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