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班音乐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音乐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的变化,按音乐节奏做开火车动作 。
2、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铃、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宝宝去北京
我们去北京看长城,好吗?怎么去呢?(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
小结:我们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去北京。
2、开火车
听火车声,猜一猜“是什么车开来了?”
欣赏音乐“火车怎么开?”
感知节奏,学做模仿动作:呜呜——咔擦,咔擦,咔擦,咔擦……
3、音乐游戏《开火车》
一个宝宝当火车头,其他人一个跟一个挨在车头后面做车厢。
玩法一:(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
玩法二:小手绕圈(做轮子状),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
玩法三:听辨音乐节奏的快慢、轻响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行开火车游戏。
可用小铃敲不同的音乐节奏,让幼儿听辨,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铃敲得快——火车开的快(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安全)
小铃敲得慢——火车开的慢
小铃敲得响——幼儿边开边唱的响(用自然的声音唱、关注嗓子的保护)
小铃敲得轻——幼儿唱的轻
结束
北京到了,你们看,这是哪里?(认识北京主要建筑)
3 3 3 3 ︱ 5 5 5 ︱ 5 5 ︱* *︱ * *
(师)火 车 火 车 开 来 了(生)呜 呜—咔 嚓 咔 嚓——
(师)乘 上 我 的 小 火 车(生)呜 呜—咔 嚓 咔 嚓——
小班音乐教案 篇2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有着很多好吃的豆豆,有甜的、酸的、辣的等等,而《点豆豆》这一艺术活动则是从幼儿身边好吃的豆豆出发,在品尝过多种豆豆之后,在玩玩乐乐中学唱《点豆豆》,活动以吃豆豆导入,“点豆豆”游戏作为引子,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过程中理解歌词、学唱歌曲、创编歌曲。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并乐于用动作、表情和语言与吃不同味道豆豆时的表情。
2. 愿意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豆豆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引起兴趣
我带了一些甜豆豆给你们吃,想吃吗?可是它们太调皮了,跑不见了,你们猜,它会藏在哪里?
2.结合游戏、理解歌词
(1)介绍游戏
师:这里有几个豆豆呀?对啦!有三个甜豆豆,你们想吃哪一个甜豆豆?我们来玩点豆豆的游戏,点到哪个就吃哪个!“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
评析:吃豆豆导入,引发幼儿兴趣,游戏的方式更适合小班幼儿,引导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初步熟悉歌词。
(2)讨论表情
师:刚才我们说,点到哪个就吃哪个,那我们来一起吃吃看甜不甜,拿出两只小手一起来:嗤嗤嗤,……
评析:情境性的语言,适合小班孩子这一年龄特点。将动作、表情融入其中,更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师:现在吃完甜豆豆,感觉怎么样?请个别幼儿模仿,集体学习表演。
(3)理解歌词
刚才老师是怎样点豆豆的?与幼儿一起回忆,讨论。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点豆豆”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玩乐乐中熟悉歌词。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铺垫。
3.创设情境、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老师还把这个好玩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呢!在这首歌中,我还加了一句好听的话呢!待会儿看谁的小耳朵最灵,一起来听听吧!
教师边弹边唱第一遍
师:我加了一句什么话?(啦啦啦啦啦,……)
师:这首歌好听吗?那让我们来一起唱一唱吧!
师:还有哪个豆豆没吃到?来一起吃吃看
评析:歌曲的导入很自然,前面一个环节中的熟悉歌词部分为这个环节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孩子们在掌握歌曲的同时,一下子都能唱出来了。
4.拓展延伸、改编歌曲
(1)改编歌曲
除了甜豆豆,还有什么味道的豆豆?吃了酸豆豆和辣豆豆,表情会怎样?
评析:活动的一个升华部分,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刚才唱到的甜豆豆引申到现在的酸豆豆、辣豆豆,并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
(2)游戏“点豆豆”
师:今天呢,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不同口味的豆豆,它们呀,藏在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呢,快拿看吧!看看你是什么豆豆(找几个小朋友来说说)
师:好,快把你的豆豆贴在身上吧!贴好的坐神气,我来找最神气的豆豆来开始点了,最后点到谁,这种口味的豆豆一起走到前面来,唱啦啦啦的部分,一起做,其他小朋友来看看谁的歌声最美,表情最像。
评析:这一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活动中的师幼互动,通过点豆豆的方式,既巩固了他们对歌曲的熟悉,又提高了孩子们学唱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最初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阶段,首先想到的要有“趣”,第二想到的要“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艺术活动才能更加吸引幼儿。
首先,在整个活动中,我为幼儿从始至终设置了一个游戏的情景,引导幼儿在“点豆豆”的游戏中通过点点、说说、玩玩等方式学唱歌歌曲,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最后一个环节中的游戏也很好地体现了师幼互动,通过班级中大范围的“点豆豆”,点到哪个小朋友身上的豆豆标记,贴有这个豆豆标记的所有小朋友到前面来演唱、表现出这个豆豆的表情、动作。
不过,在活动中,我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的状态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没有投入到一个游戏的情境中,在丰富幼儿的表情动作中,应该多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表演,并给予这部分孩子及时的鼓励,我自己在示范时,也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
2.教师没有做好“引导者”
在每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而当教师要求幼儿玩豆豆、唱豆豆的时候,班级中有部分幼儿显得没有任何兴趣,我没有做好一个“引导者”这一角色中,在几次失败后选择了放弃。综合以上几点,自己感觉到,在活动的设计上我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自己还欠缺对小班幼儿的认知,没有完全站在小班幼儿的角度去看待 ……此处隐藏7136个字……。
提问:小麻雀还可以怎么做?
辅助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怎么办呢?
到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
第三遍听故事,转化行为--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最好听的歌。
听录音故事。(配乐对话)
等待小鹿的醒来。
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唱跳跳,抒发情感。
结束:
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事的小麻雀和小朋友们。
附故事:
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
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啄木鸟问:“啄木鸟,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啄木鸟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草丛中的鹿宝宝正在睡觉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鹿宝宝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活动反思: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
同时,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鸟、小乌龟、小兔子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语表达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单一、个别小朋友还出现不愿意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欢的角色中更加激发孩子其说的愿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目标。首先从认知目标中让孩子理解故事,通过图片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其次在能力目标中培养孩子根据图片内容参与故事讲述,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最后在情感目标中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培养移情意识。在活动中我让孩子重点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同时突破难点让孩子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法!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点,我在这节课中利用废旧挂历,通过翻阅自制的'绘本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移动教具让孩子感受上、下空间方位,从而让幼儿有兴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动物的对话,感受愉悦情感。最后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培养幼儿移情意识,进一步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整个活动下来虽然很流畅,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平时孩子还要活跃,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动性,让全体孩子都能更加大胆的去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戏,让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戏中显得更加活跃。
小班音乐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激发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兴趣,学习用自然物所发出的音响为录像画面配音。
2.提高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拍摄一组幼儿熟悉的美丽、有趣的画面,制成碟片。
2.废旧物品若干,动画片一张。
3.幼儿对各种自然物体的声音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尝试 1.出示各种废旧物品,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索、发现。提问:生活中的这些废旧物品都能发出哪些奇妙的声音?
2.启发幼儿尝试、辨别各种物品在不同状态下所发出的不同音响效果。如塑料袋轻轻地摆动、重重地摆动,或放在手里搓揉的音响差别;手敲纸盒、纸盒敲纸盒,或石块敲纸盒的音响差别,等等。
二、为画面配音
1.放碟片,引导幼儿看屏幕上的画面(没有配声音)。画面上出现了位于幼儿园附近的古朴典雅的木桥,长长的桥廊上相继出现了孩子、阿姨、老爷爷;桥下流水潺潺,小鸭戏水;桥头的树上有许多小鸟飞来飞去。
2.提问:
①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你觉得这美丽动人的画面缺少了点什么?
③我们来做配音师,用面前的这些物品来给画面配音,好不好?
3.声音与画面匹配。引导幼儿边玩各种物品边联想,什么物品在怎样的动态下发出什么声音、节奏,最适合给哪个画面配音。
4.集体讨论、交流。幼儿互相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配音。如用手击打硬纸盒,可以给在木桥上走路的人配音,并用不同的节奏型分别为小孩、阿姨、老人配快慢不同的脚步声;摆动塑料袋可以给流水或风吹树叶配音;用石头互相击打可以给高跟鞋走在木桥上配音;用竹筒互相敲击可以给鸭子的叫声配音,等等。
5.分三段放碟片,请幼儿按不同的音响分组为画面配音。
6.请全班幼儿为画面完整地、连贯地配音1—2遍。
三、自我欣赏、评价
1.教师为幼儿录制配音。
2.放录音给幼儿听,并请幼儿边听、边看、边想,配音效果好不好?像不像?是否有更改的地方?
3.再次完整欣赏带配音的画面。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嘴、手、脚等为动画片配音。 评析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真正“为了孩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其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成人的知识和技能。
2.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其行为从居高临下的“灌输者”和“指导者”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3.教材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活动中供幼儿操作的废旧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的、非常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让幼儿配音的画面取之于幼儿园附近的风景点,是幼儿每天路过的或经常看到的,且在视觉上富有音乐节奏的美感。
4.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