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任安书教案 篇1[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能力点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2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办法
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学生对司马迁有感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学生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影响司马迁生死观、价值观及《史记》创作的主要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每段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二、导入
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三、新课
介绍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读《史记》就要了解司马迁。从印发的有关材料看,对司马迁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他创作《史记》重大动力的事件是什么?
报任安书教案 篇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 (chuí) 圜墙(uán) 占卜(bǔ) 囹圄(lingyu)
报任安书教案 篇3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此处隐藏3757个字……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讲析
1.了解文体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质疑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2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戏弄、特、勉励
第5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6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反馈矫正
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2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6)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7段)
五.巩固迁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六.布置作业
1.凭借工具书,疏通文本。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报任安书教案 篇7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