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12-09 12:17:23
【推荐】文言文教案三篇

【推荐】文言文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案 篇1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推荐】文言文教案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