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量一量》教案

时间:2023-11-29 18:33:37
《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量一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量一量》教案1

目标

1 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 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 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 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活动二:时间测量——有趣的滴漏

活动目标

1 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 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1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 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 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 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 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量一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量一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 ……此处隐藏10383个字……的方格纸(面积为1厘米2和分米2)和格子纸。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导。

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①一个信封面约2( )。

②黑板的面积约5( )。

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

图①面积是( )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③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

①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

2.实践应用。

(1)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

(2)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

1平方厘米的有:( )

1平方分米的有:( )

1平方米的有:( )

《量一量》教案14

这个活动是由实验幼儿园张一岚老师带来的一个大班数学活动“鱼儿量一量”。整个活动她制定的目标是1.在情境中激发自然测量的兴趣,学习重复使用一个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测量中单位长度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能选择适宜的贝壳进行测量,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关于测量的活动跟我们以往看到了测量不同,非常的创新不但幼儿学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对于这位老师准备操作材料充满了好奇。

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张一岚老师就用了这一点来进行导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用到的测量工具也是幼儿日常都吃过的海鲜水产,在第一次用淡菜壳进行测量鱼的长度的时候教师先出示然后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再让幼儿对花蛤测量鱼进行了尝试操作,在幼儿自主操作的时候教师播放海浪的背景音乐,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海边的环境。接着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测量不当的事件,该教师方法讲解的非常到位。

通过了第一次幼儿的实践操作,该教师又提出了两点,第一点是:“为什么测量同一条鱼,用淡菜和用花蛤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呢?”让幼儿感知测量同一物体的时候,测量工具越长结果越少,测量的工具越短结果越多。第二点是:大鱼比较长用较大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方便,小鱼比较小用较小的测量用具较好。而这两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直接进行的灌输。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们的约定”,让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大小不同的鱼,根据要求来选择是放生还是抓捕。由于整个活动中教师把知识要点、难点,都进行了很好突破,所以在此环节中就非常的顺利。

整个环节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层层递进,在每个环节的最后教师都会进行及时的小结帮助幼儿进行总的梳理 ,思路非常清晰而且测量的方式也新颖。虽然这是个数学的测量活动但是该教师还是把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放入了活动中,我们要传授幼儿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习惯、态度。

《量一量》教案15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喜欢测量活动。

2、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绳子、毛线、吸管、铅笔、各种尺若干;水彩笔、记录表若干。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在幼儿园内先确定10棵待测量的树,并分别在树干上编上1—10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