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海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海教案 篇1[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林海教案 篇2板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好的板书是一种微型.教案。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板书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林海》这课的通过字体大小的变化来板书的例子。
《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作者对大兴安岭产生的特有情感——“亲切与舒服”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大兴安岭外在的景色美和内在的价值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一、挖掘情感,巧设板书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与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走进原始森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看到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联想之时,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第一次,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与舒服。第二次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树,呈现出那么多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的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教学时,我用不同大小的字体板书“亲切与舒服”,引导学生分析领悟,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字体大小的巧妙,再从作者逐渐递增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心情,二者互相映照,加深加浓学生的印象。
二.接读板书,体验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理解中,板书的内容得以充实,课文的主要内容已表现在板书上。上课时,我通过师生接读板书,让学生再次反馈体会板书蕴含的愈来愈浓的情感,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 ﹙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岭
亲切舒服 林
﹙美丽而不空洞﹚ 花
亲切舒服
﹙国家建设﹚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越来越强烈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渐加深。
通过对“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与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再进行了师生接读,体现出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觉得——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知道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使人体会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执教这篇美文的这则板书,不仅凝练,而且具有形式美。不仅表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认识一层一层深入,思考一层一层深刻,而且由于字体的巧妙,激起了学生愈来愈浓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愈来愈强的美妙情感。
林海教案 篇3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 ……此处隐藏11233个字……,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教案 篇9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