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品德与社会》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第四单元
第一课学看平面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课前准备:
(生)1.收集各种平面图,尝试自己阅读,看看从平面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去附近的公园、商店、医院、社区、学校……等处去查看平面图,并尝试根据平面图在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3.彩笔
(师)1.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
2.准备一些写有XX平面图的卡片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导入(谜底为地图)
1.猜谜语
2.师出示准备的平面图,请生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
二、学生交流活动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平面图。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平面图,并简单说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识平面图
1.你问我答认识平面图(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平面图的知识问小组同学,或者问老师)
2.自由组合,结合实践,研讨怎样看懂平面图
四、再识平面图
1.师出示学生熟悉地方的平面图让学生认指,说一说
2.学生互相“考一考”
3.课后延伸(请生到这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师将制作的卡片秘密发给几位学生)
1.师假设要去某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们认识的“谁”来帮忙呢?
2.生拿着卡片走出来大声说“我——(某平面图的的名称)来帮忙,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并导入下一个活动:(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平面图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信息,有了它的.帮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况,而且还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现在有二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二、帮忙设计游玩路线
1.课件显示放大的动物园平面图(并配有二个小朋友的对话)
2.学生分小组设计
3.生汇报
4.小组分角色模拟表演游玩的路线
三、说说你的发现:(如:指向标、动物图画图例、蓝色表示。。。为下节课自己绘制平面图铺垫)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画学校平面图)1-2分钟
二、学生自由组合到操场上观察、商讨、确定小组画图的方案(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提建议)(10-12分钟)
三、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回到教室,3分钟)
四、学生分组绘制平面图
五、各小组展示介绍
六、(延伸:回家按图向家长或其他的亲人介绍学校的情况)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
2、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从提问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听。”
帮助学生理解“乡风乡俗”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
2、说一说家乡的风俗。“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故事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渗透着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4、讨论。针对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其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
5、。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在时,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