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0 15:44:15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7篇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绝:(与世)隔绝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 ……此处隐藏4579个字……毛、鹅掌河水的颜色;

(2)鹅脖子的形状;

(3)鹅戏水时脚掌是怎样动作的等。

3.老师点拨,生初步了解以上问题即可。

4.看了这幅图,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5.跟我读(再次跟老师一起读古诗)读出画面的美感。

6.小组内试背古诗。

7.全班背诵,再一次感受白鹅戏水的美感。

三、师总结,配乐全班齐读。

和大人一起读《小兔子乖乖》。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乡戏吗?乡戏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乡戏》,(板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乡戏是怎么回事了。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⑴读第一遍,边读边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⑵读第二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每个句子。

⑶读第三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字音。

几辆 扯上 板凳 敲锣 爆发 嗓子 倡导 熟悉 二凤

土腔土调 自娱自乐 /过瘾 新颖

A、指名认读。 B、说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C、齐读。

⑵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

出示1、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提示停顿方法,自由练读、指读。

⑶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⑴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

⑵根据意思填上自然段的序号。

(   )写乡戏的演出时间,引出乡戏。

(   )写乡戏的过去和现在。

(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需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

⑶读后讨论。(1) (2-4) (5)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两(  ) 登(  ) 高(  ) 桑(  ) 吴(  )

辆(  ) 凳(  ) 敲(  ) 嗓(  ) 娱(  )

趾(  ) 控(  ) 瀑(  ) 唱(  ) 风(  )

扯(  ) 腔(  ) 爆(  ) 倡(  ) 凤(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给带点的字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场(cháng chǎng)院尽(jìn jǐn)管 喝(hē hè)彩

名角(jiǎo jué)儿 模(mó mú)仿 没(miē mò)完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乡戏非常喜爱?(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⑴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张罗”在词典里有三种意思:A料理;B筹划;C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

⑵第2自然段:

A、引读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____。几辆____,铺上___,栽上____,扯上_____,戏台就____。唱戏的大多是___,他们农忙时____,农闲时_____。

B、自由朗读第二层。

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联系上下文理解“土腔土调”。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他们长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过瘾”。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拥挤,好象连水都六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热闹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C、小结: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出示句子。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⑵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乡戏越唱越红火。

(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⑶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喜欢看戏呢?

(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⑷指导朗读。

⑸小结:虽然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五、课文,总结全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3、课文主要写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乡戏,过去演戏岁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

六、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 )土( )   人( )人( )   自( )自( )

眉( )色( )   水( )不( )   兴致( )(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闲(     )       简单(     )

3、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