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道树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行道树教案 篇1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 ……此处隐藏1039个字……,通过感情渲泄,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
1、由学生进行学习收获总结。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行道树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行道树教案 篇5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